<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今天是: 关注我们:  
        业内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内关注 > 内容
        发布时间:2011-07-28      

         

               证监会最新发布的《把握会计准则规定实质,提升财务信息披露质量——2010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对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给予了相对肯定的评价,虽然也说出了一些不足之处,但给人总体感觉证监会还是相对满意的。

              不过,也是有细心人就此发现了一些问题,虽不一定准确,但却有可能削弱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结论。例如,《报告》指出,2010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数量较2009年增长了20%,但资产减值总量占净利润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表明上市公司在执行更加严格资产减值标准的情况下,并没有影响到利润的增长。

               但是,有人认为,假如是因为2010年农业银行等一批大盘股上市,导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水平提升,同时相当多的小企业由于信贷紧张而收缩业务,同时不良应收款也会增加,导致总体资产减值水平提高。这一综合结果可能是由于两个截然不同群体的中和结果,如果未来滞胀继续加剧,那么2011年的报告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偏离。

               简单地说,如果去年上市公司两极分化严重,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报告》中总利润提高、总资产减值提高的结果,但这显然不是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结果。

               此外,对于限售股公允价值的评判标准,《报告》认为有四种计价方式。但作为会计中的一个重要准则,即谨慎性原则的尊重,上市公司应该对持有的限售股按照四种方式中估值最低的方式进行计算。但显然多数公司并非如此,虽然对于限售股的会计标准并无明确规定,但证监会或许应该统一衡量标准,以免投资者因此产生误导。

              关于商誉,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合并过程中支付的溢价部分计入商誉,并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但何为减值测试,估计多数人都搞不明白,可以理解的是,并购时多花的钱,要找机会慢慢抹平。但《报告》认为有些上市公司在购并当年就将商誉完全减值,认为与会计精神不符。本栏倒觉得,中国上市公司购并其他企业,很多时候并非自身意愿,或带有政府强行摊派的可能。例如早前的捆绑上市以及“一带一”上市等,政府都希望上市公司能够帮助政府解决困难企业的问题。对于自身都难以盈利的企业,何来商誉一说,上市公司还要花溢价购买,为了报表的客观性,尽快冲回商誉也是情理之中,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所以,证监会的《报告》只是将整个上市公司看做一个整体,并未细分研究,而且较少考虑A股市场的独有特点,A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或许离圆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转自:北京商报